台灣咖啡市場在近年來四大超商及各式飲料店推廣下,消費量日益提高,根據今週刊報導指出「台灣咖啡館密度全球第一,超商每秒賣13杯,年產值800億新台幣」,最近全家便利商店推出了「巴巴布丹」咖啡,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還以為是那一個特定品種,回到家中找找課本,結果找不到任何品種名稱是「巴巴布丹」,為了解決疑惑特別研究了一下,接下來我們好好的來說說印度咖啡的前世與今生。
印度咖啡前世與今生
阿拉伯的商人在唐朝時期,其經商版圖就己經橫跨歐亞非三洲,其由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,串起這些地區貿易活竹動,其中香料和咖啡就是其中的產品。阿拉伯商人在非洲大陸對咖啡的種植與行銷,主要是以壟斷專買專賣方式進行,由其收購生豆並轉賣到歐洲。阿拉伯人為了保護自身商業利益,對於咖啡種子與樹苗的種植,進行極為嚴格的管制,以便能控制咖啡的生產與銷售通路。
在1670年一位印度的回教修行者,巴巴布丹(Baba Budan) 前往伊斯蘭教聖地「麥加」朝聖,「麥加」為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,地理位置為目前沙烏地阿拉伯,緊鄰紅海。他在回程時經過葉門的摩卡(Mocha)港時發現了咖啡豆,便私藏了七顆咖啡種子,在搭船回國後,便把咖啡種子種植在印度南方卡納塔卡邦的「奇克馬加盧爾( Chickmagalur)」山地的自家院子裡,不久之後他便將推廣到整個家鄉,在這裡開啟了印度的咖啡生產事業。印度為紀念巴巴布丹將咖啡引進印度,所以將「卡納塔卡邦-奇克馬加盧爾山( Chickmagalur)」稱為「巴巴布丹山」,我們在全家便利超商單品咖啡選項中就可看到這個產品。目前卡納塔卡邦-奇克馬加盧爾山( Chickmagalur)目前還是印度非常重要的咖啡產區。全家便利商店的巴巴布丹即是採用這個產區的咖啡生豆烘焙而成。
在18世紀時由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對咖啡需求日增,促使英國的企業家進入印度這個殖民地,大量推廣咖啡的種植。企業家們成功的在印度南部的森林區域進行咖啡種植,主要是在卡納塔卡邦、喀拉拉邦及坦米爾納德邦等地區。在英國殖民強力主導下,咖啡產業開始迅速發展起來,進入大量生產年代。印度咖啡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多樣,適合種植不同品種的咖啡生長。一些海拔較高的山區適合種植阿拉比卡,而那些溫暖潮濕的地區適合種植羅布斯塔種。
印度農民為了提高農業收益,所有的咖啡都種植在兩層混合遮蔭樹下,這遮蔭樹主要是由藤蔓類香料植物和果樹混合組合而成。印度咖啡園所種植遮蔭樹,根據調查有近50種不同類型樹種。遮蔭樹可以防止坡地土壤侵蝕;它們經由強狀根系吸取更深層土壤吸收養分,並經由腐化的葉子來豐富土壤滋養咖啡,高大樹冠層得以保護咖啡樹,不受四季不同溫度的影響,印度目前是唯一採用全區域遮陰種植種植咖啡的國家,台灣咖啡主要種植區地區,也有使用檳榔樹做為遮蔭樹。目前世界咖啡知名的產地,往往都是在火山活動頻繁地區,火山灰提供咖啡樹重要生長能量礦物質來源,高大遮蔭樹的腐化的葉子,也能提供了這種生長所需礦物質。
像印尼咖啡一樣,印度的咖啡業同樣經歷了大起大落。致使印度咖啡業產生了巨大的財富波動。最初印度咖啡大都種植阿拉比卡種,種植地區主要分佈在今天的卡納塔卡邦、喀拉拉邦及坦米爾納德邦的山區地帶。直到1860年代因為發生了咖啡小蟲和咖啡葉鏽病,對蓬勃發展的咖啡產業造成了嚴重傷害。葉銹病對阿拉比卡咖啡園,帶來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,咖啡產量嚴重減少,農民為了生計改種其他農作物,種植面積開始大幅下降。直到1900年,印度政府出面開始研究尋找補救措施,並從中南半島引進羅布斯塔種大量種植,使得印度咖啡業能再度迅速發展,至今日印度咖啡年產量占亞洲總產量居在亞洲第三位,僅次於越南和印尼,在2020年時產量位居世界第七位,使的印度咖啡在世界咖啡版圖上保有一席之地。
印度的咖啡產區
印度的咖啡種植區域可以分為下列三個不同的區域,主要是以種植先後順序為主要分類,在印度咖啡生長在不同的高度山上,由海拔700 公尺的卡納塔卡邦-奇克馬加盧爾( Chickmagalur)山到2000公尺高坦米爾納德邦伯爾尼丘陵(Pulneys),年降雨量也由從 800 公釐到 4500 公釐等等交錯因素,造就了印度咖啡令人驚艷和獨特的因素。